图片名称


心灵阳光


时代节奏越来越快,生活问题也慢慢突显。今天,我要将其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讲述出来。

 

 

我在知乎上摘录了一封信的片段: “抑郁症对一个人的影响除了情绪上,我是严重的时候每天哭,每天早晨起来,都在想怎么又活了一天,在班上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也会哭,等等吧,还有就是他(抑郁症)严重影响我的注意力,我现在不能集中注意力,且是长时间,我会记不住他在说什么,老师的任务也是,太长记不住,我的语言表达也很有问题了,现在是听不懂,说不通,所以我的学习很不顺利,也不想考大学了,同时我的掉发也挺严重的,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苟延残喘。”

 

 

我很费劲地读完了这封信。整封信,作者逻辑不清晰,思绪混乱,有些话一直在重复。上面摘抄的这一段就很明显。我刻意往下翻了翻评论,发现善良的人总是占大多数。寥寥几句评论,均表达了对写封信人的鼓励和安慰。但也有这么一句评论,让我难过,更气愤,“真正厌世的人,是不会留遗书的,遗书越长,表演性质越强烈”,真是冷漠至极!

 

 

我不认为他这长长的一封信,是遗书。我更认为这是一封求救信!他在向什么求救?他在求救什么?他在向世上的温暖求救,他恳求世间的温暖能给予他一些,哪怕是一点点,都能在他黑暗的世界里照出一束光,能够支撑他活下去!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有人不但不关心,还冷嘲热讽?

 

 

虽然,在网络上、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将自己塑造成抑郁症患者,来博取关注,博取同情;也有一些人,整天无病呻吟,惹人厌烦。我们真的能辨别两者吗?就算能,且区分对了,那又能怎呢?去抨击他们作秀吗?说他们矫情吗?不能吧。那要是没区别对呢?我们一句冷漠的话,会给抑郁症患者带来多大的伤害,是否有人去探知?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是一种患病率高、治疗率低且复发率高的精神障碍,部分患者有存在自伤、自杀行为,可伴有妄想、幻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抑郁性木僵。它虽是病,但也可通过打针吃药、心理辅导来治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可怕之处。现在有太多人拿他当幌子,导致大众对这类群体并不了解,患者对自身也不了解。这就导致很多病人接受不到治疗,活活“病”死,因而让更多人“闻之色变”。

 

 

我有一个从小玩大的朋友。我比较懒散,也容易放弃,但他性格固执,说了就一定会做。中考失利,源于他的一句 “咱们拼一把,努力考上外省的大学,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我们没去职高,去了普高。最终,他没坚持下来,我也中途倒戈。

 

 

刚进学校,我们被分到了不同的班级,我在三楼,他在五楼。加上学业繁忙,我们很少见面。直到快放月假的时候,我去找他一起回家,才从他的同学得知:开学仅半个月,他就请假回家了,一直未归校。

 

 

我有点生气,抱怨他的“不辞而别”,但对他半个月不来读书这事儿,我未曾好奇,因为,他一直很让人放心。

 

 

终于等到放假了。那天,我一放下书包,就直奔他家,想问个究竟。到了他家,并未看见他,只见到他爸爸。在和他爸爸交谈中,我才知道他厌学,父母不同意他辍学,便天天关在家打游戏,已半个月。我很是震惊,即便喜欢打游戏,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他绝对不会因为打游戏而耽误自己的学习!

 

 

“你去劝劝他吧。”叔叔对我说。

 

 

我很气愤,“哐哐哐”敲起门,大声喊,可任我怎么敲,怎么喊,这门依然紧锁。想到他喜欢打游戏,我赶紧上了号,但,他并未在线,且游戏的历史战绩还是一个多月之前的。

 

 

“咱们把这个门撬开吧。”我跟叔叔说。踏进房门,我又惊又气。室内,一片狼藉。他躺在床上,脸色苍白,骨瘦伶仃,呼吸微弱。我和叔叔急忙把他送进医院。

 

 

他想干什么?他想以绝食这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我曾跟他开过一个玩笑,一个人要是想自杀,就用绝食这个方式,中途要是不想死了,吃点东西就可以活下去,还可以减肥。我非常后悔,却又无比庆幸我跟他开过这样一个玩笑。如果换成别的方式,根本就没有机会后悔。

 

 

他总算保住了命。医生说,他要是再饿一两天,身体机能就支撑不起他所有器官是运作了,到时候,华佗转世也无济于事。

 

 

后来,我去医院看他。他躺在床上,问我:“你为什么活着?”我“噌”地站了起来,说:“我去洗个苹果,你躺在这儿不要动。”我逃离了病房,刚走几步,就感觉不对劲,“我为什么要出来?我在害怕什么?他不就生了一场病吗,好好治疗不就好了吗?”我转身回去,把苹果丢了过去,“兄弟,生了一场病,就想让我洗苹果?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

 

 

我告诉了他,我为什么活着,他为什么要活着……最后还给了他一个拥抱。

 

 

此后,他积极配合医生,认真接受治疗。到现在,他矫健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球场,他依旧和我“兄弟长,兄弟短” 。

 

 

一个人的语言、理解、安慰,就如同一束光,对抑郁症这个群体至关重要。所以,我今天写下这样一篇文章,是想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群体,不再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甚至在遇到他们之后,能够理解他们,能够接纳他们,能够给予他们温暖,并问候一句:“你好,需要我帮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