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2022年度质量年度报告附件



附件1

县域职教集团“政府牵头、多方联动、跨界融合”

机制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典型案例

 

一、成果研究和改革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政府主导下,2012年由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牵头成立了陶瓷职教集团。成立初期,集团合作形大于质,政府和行业协会参与较少,企业参与落实少。究其原因,政行企校合作不紧密,政府投入不足,缺乏政策保障;陶瓷行业、企业没有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使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二)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分析

集团存在功能定位不准、组织结构不严、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导致集团成员单位合作不紧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构建集团长效运行机制,提高集团育人质量、服务产业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可行性分析

一是建立了集团常规机制。成立了陶瓷职教集团理事会,制订了陶瓷职教集团章程。二是有一定的合作基础。醴陵陶瓷企业丰富,校企共同开展了一系列育人活动,共同签订17个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跟岗实习合作。

(三)研究和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陶瓷职教集团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管理机制不健全,组建初期,组织机构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全面。另一方面政行企校协同运行机制不完善,集团治理能力不强,成员单位间合力不够。

2.陶瓷职教集团协同育人不深入

一方面校企双元协同育人不够深入,更多停留在人力资源输送层面,在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师资互派等方面合作不紧密。另一方面中高职没有开展协同育人,合作仅限于高职指导中职开展专业建设和教研教改,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职衔接不紧密。

(四)相关项目立项情况

1.《职教集团跨界融合、多方联动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20146月立项为醴陵市教育局课题。

2.《对接陶瓷产业,培养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究》20176月立项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3.湖南省陶瓷职教集团2019年立项为湖南省示范性职教集团。

二、成果的研究和改革实践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科学定位集团功能,开展行动研究,健全集团运行机制,改革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广研究成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1.围绕陶瓷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深入调入集团成员单位和省内外示范性职教集团,分析存在问题,借鉴经验,科学定位陶瓷职教集团功能。

2.分析政、行、企、校在陶瓷职教集团中的关系与问题,探索多方联动机制,健全陶瓷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在整合资源、专业建设、文化引领、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实践。

3.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4.推广应用陶瓷职教集团建设成果,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二)教育教学方案

1.基于问题导向,健全陶瓷职教集团运行机制

1)完善内部管理结构

完善理事会治理机制,建立理事会——专门工作委员会——学校职能部门三级管理体系。实行理事会治理机制,秘书处设在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是理事会的常设工作机构,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年会、调研等各项常规工作。常务理事会由龙头企业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担任,牵头负责产学研合作工作。下设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培训与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各工作委员会分别与学校教学管理科、招生就业处对应,深度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精细化服务集团内学校、行业、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职教集团理事会框架下工作委员会协作平台

 

  

2)构建政府牵头、多方联动、跨界融合运行机制

完善集团章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职责,构建政行企校联动运行机制。一是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台《湖南醴陵陶瓷职教集团管理办法》《湖南醴陵陶瓷职教集团工作制度》《关于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湖南醴陵陶瓷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明确集团管理体制和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品研发等方面成员单位职责。政府划拨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产教融合,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型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优惠政策,每年投入上千万专项资金促进集团建设与发展。同时鼓励多渠道捐款和赞助,推动学校成立湖南省首个职教基金会,奖励学校优秀师生,目前已筹集职教基金350余万元。行业出标准、搭平台,陶瓷行业协会制定《釉下五彩瓷地方标准》《日用炻瓷地方标准》《陶瓷工艺专业教学标准》等。组织开展陶瓷产品评比、陶瓷行业大赛等活动,承办双十佳评选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醴陵)瓷博会等,为陶瓷企业搭建交流、比赛平台,促进陶瓷企业发展,创办陶瓷行业杂志传承陶瓷文化。企业出资源、出导师,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场所、产业导师,与学校合作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展校企专业共建、人才共育、项目共研活动。学校跨界融合调专业,以陶瓷产业链转型升级发展为导向,实施陶瓷+”发展思路,跨界融合文旅、机械、湘茶、服饰等醴陵支柱产业调整专业,形成陶瓷工艺专业群、陶瓷机械专业群、陶瓷服务专业群,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2:陶瓷职教集团多方联动、跨界融合运行机制

 

2.立足产业人才需求,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1)开展大师引领,四双共振的中国特色学徒制

从企业引入陶瓷工艺大师与校内陶瓷大师领衔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开发;开设现代学徒班、大师班,建立互利共赢机制,切实开展双元育人;集团搭建企业大师工作室”“学校名师工作室,实行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 双导师指导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按1.5+1+0.5分段育人模式在校内进行专业基础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实战,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实行学生、学徒双身份管理与考核机制,全面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围绕人才供需、优势资源共享等供给侧需求,建立校企双方投入机制,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同时实行利益共享,即生产性实训按相关要求给付学生报酬,校企研发项目实行成本共担成果共享。

2)开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

对接醴陵陶瓷千亿产业时代要求,根据陶瓷产业群转型升级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学校加强集团内中高职院校合作,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与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中高职共同确定专业人才目标,修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考核标准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

(三)实施过程

1.深入调研学习,理清功能定位

组织集团核心成员赴景德镇等陶瓷主产区、职教集团进行考察学习,深入集团内部企业调研,理清集团存在的问题,科学定位集团功能。集团坚持以服务陶瓷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陶瓷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服务学校发展,助推陶瓷产业发展。

2.做好顶层设计,健全保障与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组织保障,建立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专业工作委员会作用开展专业建设和协同育人,确保集团各项事务有效开展。二是健全政策保障,政府牵头,学校主体,完善集团章程、管理办法、协同育人制度、经费保障制度,为集团健康运行保驾护航。三是建立政府牵头、多方联运、跨界融合运行机制,政行企校各施其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合作共贏。

3.开展实体运作,改革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坚持校企双主体选拔学生、探索培养模式、培训师资、建设专业、制订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根据陶瓷产业群转型升级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中职与高开展“3+2”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

(四)理论成果

本课题通过深入研究陶瓷职教集团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构建了政府牵头、多方联动、跨界融合的陶瓷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成果。

课题研究主要理论成果一览表

(五)实践成效

1.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一是企业大增值。依托陶瓷职教集团平台,陶瓷产为逐步壮大,现在是醴陵最大的支柱产业,有757家,从业人员达20万,总产值达741亿元。龙头企业湖南华瓷业股分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湖南华鑫电瓷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小巨人企业。二是行业显作用。陶瓷行业协会制定《釉下五彩地方标准》等12个技术标准。创办《陶瓷集团通讯》《醴瓷》等杂志,目前已发行32期,成为陶瓷文化传承窗口,有8人成为陶瓷非遗传承人,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等3家单位被授予国家陶瓷非遗传承基地。承办国家级陶瓷展览会4次、省市级行业比赛16次,促推了陶瓷产业的发展。三是学校创品牌。近五年,有268名学生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等重点本科,1132名学生考入高职院校,20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有900余人次获奖。牵头学校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由濒临倒闭改制的学校跻身于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首批卓越职业院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第七届黄炎培职业学校。

2.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增强

一是服务当地产业。集团坚持本地招生、本地就业、本土服务,实行育训结合,围绕陶瓷产业培养培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1100余人,本地就业率达81%。开展陶瓷、电瓷、机械等产业人才培养,年培训达到1.3万余人次,为产业群转型升发展为供了人才保障。二是服务乡村振兴。拓展培养领域,集团开展了农村大学生培养项目、新开设果树种植、农村电商、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养培训项目,近五年培养670名农民大学生,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4.9万人,3000余人通过自主创业或转移就业顺利脱贫。集团与市总工会共同策划,承办十佳产业工匠等评比活动,一批中小企业行业精英脱颖而出。三是服务一带一路先后承接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等10余个国家陶瓷培训;承接英国德里克伍德中学、韩国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团等国家陶瓷文化体验;产品出口欧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陶瓷产业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139家,出口规模达3.4亿美元。

三、成果的特色和创新

(一)机制创新:创新政府牵头、多方联动、跨界融合运行机制

对接陶瓷产业,政、行、企、校联动,政府出政策、搭平台、出资金,行业出标准、研技术,企业出资源、研产品,学校培养人才、服务产业。依托学校陶瓷专业群,建立陶瓷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理念,与文旅行业、湘秀行业、湘茶行业中医合作,开发湘瓷+湘茶”“湘瓷+文旅”“陶瓷+中医文化系列产品,增强了陶瓷职教集团服务能力,推进集团健康发展。

(二)实践创新:创新大师引领,四双共振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指导、双身份学习、双方面投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行业大师+校内大师(名师)的团队引领机制,实施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实战化。让师生充分与市场接轨,开展订单生产、产品研发和陶瓷创作,搭建自创自销创业平台,学生在学校、车间、大师工作室、研发室学习实践,学、做、创、研、销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复合性人才。

四、社会反响

业内评价建设成效得到教育界领导、专家、地方政府的高度好评,集团内专家应邀赴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湖南汽车职教集团和兄弟学校等进行经验介绍,并对口指导了兄弟院校专业建设,产业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行业企业认可成果获得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省陶瓷行业协会和陶瓷企业的高度认可,学生实习实训企业满意率、对口就业率由2014年的87%57.6%提升到2020年的100%77.3%,行业、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

国际影响 201520172018年承办省商务厅主办的援非陶瓷制作培训项目,2021年承接援非线上陶瓷培训项目,得到了商务部、省商务厅的高度好评,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媒体关注 集团经验成果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湖南卫视、《湖南日报》、《潇湘晨报》、湖南教育新闻网、株洲在线等国家、省市权威媒体宣传报道。

推广应用:成果在省内职教集团和兄弟院校推广应用,受到了30余家来自全国教育届各级领导、老师和陶瓷行业专家的高度赞誉,集团内专家和相关教师在省内外中职类会议上介绍经验10余次。

 

五、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之处

陶瓷职教集团考核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完善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代表组成的考评机构,建立考评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进行评价,完善考评程序,全面监控与管理陶瓷职教集团的运行情况,进一步提高陶瓷职教集团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附件2

陶瓷工艺专业“大师领衔,四双共振”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典型案例

 

一、成果研究和改革基础

1.问题的提出

陶瓷是醴陵支柱产业。2006年开始,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对接产业,开设陶瓷工艺专业,培养了3000余名中级陶瓷技术人才,助推陶瓷产业经济发展。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以职业学校单向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用。如何改革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陶瓷产业人才,成为了学校陶瓷工艺专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2.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人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转型升级攻关期。2017年醴陵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出口日用陶瓷电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批全国第三批产业集群(陶瓷产业)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县,制定出台《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地方标准,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但是陶瓷企业现有员工数量与素质与企业转型发展要求不相适,迫切需要一大批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是产业发展规划缺乏人才。醴陵陶瓷产业按照千亿产业、国家园区、特色小镇、五A景区的目标定位,着力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陶瓷企业从业人员中有90%以上为初级工人,人才匮乏一直是陶瓷产业发展的短板。

三是我校培育的学生专业素养不达标。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迫切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机制创新,深度解决企业发展人才瓶颈,降低企业二次培训成本,提升中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可行性:

一是具有强大的产业背景。醴陵现有陶瓷企业650家,其中规模企业192家,自营进出口企业186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产值达700亿元。学校发挥产业优势,在陶瓷工艺专业施行双导师制,聘请黄小玲等陶瓷工艺大师、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师傅,传授技艺、指导教学,开展双主体育人。

二是具有扎实的合作基础。2012年,学校牵头组建了醴陵陶瓷职业教育集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集团规模不断壮大,现有成员单位65家,包括16所中高职院校、41家企业、5家行业协会和3个政府职能部门。2011年,学校引进了醴陵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 (现名湖南湘瓷实业有限公司),创办校中厂,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团化办学、校中厂为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探究与实践打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

三是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我校陶瓷工艺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陶瓷工艺专业群是湖南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教师团队在专业建设探究与实践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研究和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人才培养核心问题分析表

内容

标准

培养方向不精准

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不紧密,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

教学方向与岗位需求脱节,与产业发展方向脱节,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育人

产教融合不紧密

教学过程没有完全基于企业岗位和工作过程;教学资源不符合学生成长需要;学生作品缺乏市场价值,创作能力不强。

学生专业成长与市场脱节、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脱节,学生产品意识、市场意识、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师资

专业技能成长缓慢

学校专业教师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具有高超、精湛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不多。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专业自信心不高,对口升学或对口就业率不高。

学生

专业素养不达标

学生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不熟悉,缺乏产品意识,创作能力不强。

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专业素养不高,素、能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

环境

实践学习条件不足

学校有开展单一教学项目的实训室,但缺乏生产性综合实训车间,虽引起入校,但没有很好的利用校中厂参与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很难实现,专业学习不能知行合一;学生市场意识、创作能力不强,难实现技能创造财富

 

4.相关项目立项情况

12017年,《对接陶瓷产业,培养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究,立项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第二批试点项目,2019年成功通过验收;

22017年,学校始建易龙华大师工作室201811月,工作室获评株洲市首批职业教育大师工作室;

32019年,丁佳富名师工作室立项;2020年接受株洲市职业教育协会(产教融合联盟)的中期检查,获专家组高度肯定;

42019年,省级项目《中职学校陶瓷工艺大师梯度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通过验收;

52019年,省级精品课程《陶瓷彩绘技术》立项;

62020年,省级课题《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技能竞赛常态化实践与研究》结题;

72020年,《聚焦陶瓷花炮产业,四共深化产教融合》获评株洲市十大优秀教育改革创新项目

二、成果的研究和改革实践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通过调研陶瓷企业和分析本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研究过程: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困境,调研全市陶瓷产业人才需求状况,找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校企合作开展大师领衔,四双共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探究。通过开设大师领衔试点班、实施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搭建拜师学艺平台、推行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等举措,将现代学徒制四双机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实施方案,并将经验成果辐射到校内其他专业;同时通过交流活动、媒体宣传,向省内外其他职业院校进行经验分享。

(二)教育教学方案

1.大师领衔,专业方向更准

实施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聘请省工艺美术大师、新世纪陶瓷艺术馆馆长易龙华为企业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业建设、学生专业学习及企业实训;选定省陶瓷艺术大师丁佳富为校内专业带头人,配合易龙华大师开展专业建设及学生理论素养、基础技能教学与管理。通过大师领衔专业建设及教学实施,对接职业标准及岗位标准,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了《釉下五彩实训基础》等项目化校本教材,学生学习过程紧密对接岗位、对接市场、对接产业,让人才培养方向更精准。

2.双元育人,产教融合更紧

校企双主体育人,实现了教学过程完全基于企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使产教融合更紧密。一是建立了校企双基地培养机制。学生在校内开展项目实训,在企业开展生产性综合实训。二是完善了项目化教学体系。发挥产业优势,共建教学资源。三是构建了企业化实训体系。根据职业标准,共建实习实训管理体系。

 

企业主体作用 示意图

3.双师指导,理实教学更精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但双师型教师并不多。实施教师、师傅双导师制,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大师、企业师傅为学生实训导师,是专业师资力量的有效充实。一是形成了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机制。学校聘请朱定邦等11位大师(师傅)为实训指导老师,安排瞿蓓等9位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岗位实践,企业指派了岗位一线技术能手为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开展岗位实战训练。二是组建了结构科学的双导师团队。校企共建易龙华大师工作室”“丁佳富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师资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升师资水平。三是搭建拜师学艺平台。15名学生拜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劲松、熊晖门下,大师的心手相传,学生专业技能、创作能力快速提升。四是开展项目研发。双导师引领学生承接各类产品研发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理论学习和岗位实战,理实一体化教学更精准,专业技能快速提升。

4.双重身份,素能提升更快

一是构建了双身份分段递进培养机制,实施“1.5+1+0.5”分段式育人模式。学生分时段在校内从素、能上加强学习,在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实战,实现了工学交替、知行合一。二是建构了双身份学习管理及考核机制,双层管理,双向监管,学生素能快速提升。学生、学徒双身份,解决了学生专业素养不达标的问题。

5.双向投入,实训环境更优

校企双投入,优化了学生实训环境。一是建立了校企成本分担机制。明确了场地共建、师资互聘、经费共担的责权利。二是优化了校内实训环境。企业专家按生产新工艺、新材料,指导学校实训场所的提质改造。三是实现了合作共赢。学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企业愿意共同分担教学和研发经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担师傅、耗材和研发等经费,解决了学生实践学习条件不足的问题。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调研论证期(20176月至7月)

调研全市陶瓷产业人才需求状况;

出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第二阶段:项目建设期(20178月至20206月)

1.前期准备阶段(20178月)

与醴陵红玉红瓷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合同;

校企联合成立陶瓷工艺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小组;

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制合同;

建设易龙华大师工作室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性方案,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开展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2.全面实施阶段(20179月-20206月)

1)第1学期(20179月-20181月)

学生入学,在校内开展文化素养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下企业开展认知实习;

与醴陵市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学徒制培养协议;

聘请省工艺美术大师易龙华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导师,组建大师领衔试点班,开展大师领衔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由易大师领衔开发《釉下五彩美术基础》《釉下五彩实训基础》等项目化特色校本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

校企共同修订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

开展两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

2)第23学期(20182月-20191月)

开展“3+2”工学交替育人模式,企业选派技术熟练的师傅担任专业教学任务;

搭建拜师学艺平台,6名学生拜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劲松门下,以收徒授艺形式开展专业教学;

实施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聘请易龙华为企业专业带头人;

组织好三创节”“瓷博会,及全年的技能比武、期末作品展销活动;

校企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校本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建设陶瓷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库。

3)第45学期(20192月-20101月)

学生分阶段在企业开展项目实训和生产性综合实训,在学校进行文化素养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实训的复习(备考);

校企共同遴选企业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的技能训练;

9名学生拜师国大师刘劲松、熊晖门下;

建设丁佳富名师工作室,与易龙华大师工作室一同引领专业人才培养与项目研发;

组织好三创节”“瓷博会”“淘陶集,及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作品展销活动;

开展《陶瓷彩绘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完善《釉下五彩实训基础》项目化实训教材,建立实训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标准,开展实训考核;

校企进一步完善实训条件,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

4)第6学期(20202月-20206月)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参加校企共同组织的毕业考核;

企业按照企业员工标准正式录用学徒。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期(201910月至20217月)

1.总结验收(201910月)

撰写学徒制试点总结报告,及2个典型案例;

整理项目建设过程资料;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校本课程及标准体系等;

上传网络验收材料;接受教育部专家组现场验收。

2.成果推广(201910月至20217月)

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继续在陶瓷工艺专业优化实施;

学校花炮、平面设计及机械制造三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究;

通过交流活动等,将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向省内其他职业院校推广;

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对学徒制培养成果进行报道。

(四)取得的理论成果

2.理论成果统计表

类别

名称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项目

《中职学校陶瓷工艺大师梯度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省级,2019年验收通过

湖南省教育厅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技能竞赛常态化实践与研究》

省级,2019年验收通过

湖南省教育厅

《聚焦陶瓷花炮产业,四共深化产教融合》

株洲市十大优秀教育改革创新项目

株洲市教育局

论文

《大师领衔、名师带动、梯度培养炼人才》

省二等奖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

《陶瓷工艺大(名)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省二等奖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

案例

《实施大师领衔 打造双导师团队》

省一等奖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

《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演绎成才之路》

省一等奖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

《以三教为魂,构建大师+名师双驱培养新格局》

省二等奖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中职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

(五)实践成效

1.达标

1大师领衔是学生成长的引擎。聘请有三十多年实战经验的易龙华大师领衔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对接职业标准及岗位标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领衔开发项目化校本教材,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精准的问题。

2双主体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校企双基地培养、项目化教学、企业化实训,实现了教学过程完全基于企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解决了产教融合不紧密的问题。

3双导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大师、企业师傅为学生实习实训导师,充实了专业师资力量,解决了双师型教师队伍难建设的问题。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理论学习和岗位实战,理实一体化教学更精准,解决了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缓慢的问题。

4双身份是学生成长的途径。学生身份,在校内从素、能上加强学习;学徒身份,在企业实际岗位强化技能实战。分段递进、知行合一,学生文化素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得到全方位锻炼与提升,解决了学生专业素养不达标的问题。

5双投入是学生成长的保障。通过场地共建、师资互聘、经费共担,校内实训环境按照企业新标准提质改造,校外实训车间按照学徒需求规划调整,校内外实训环境越来越优,解决了学生实践学习条件不足的问题。

2.出彩

1)人才质量,学生素养显著提升

一是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升。育人模式改革以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原创陶瓷作品大赛14人次获奖、技能大赛8人次获奖、文明风采大赛38人次获奖。学生在企业的满意率,由过去的87%提高到100%二是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学生自创、自销,通过瓷博会、三创节、淘陶集等平台共展销作品6000余件,作品售价从几十到上千元。参加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12人次获奖,目前,已有3名学徒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开设了陶瓷创作工作室。三是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整体提升,45名学徒有34名升入湖南工艺美院等高职院校,11名进入陶瓷企业,并成长为各岗位骨干,实现升学有路,就业有门

3.学生部分获奖情况统计表

 

时间

获奖内容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2018

湖南省女陶艺家原创作品大赛,1名同学获铜奖

省级

湖南省女陶艺家协会

湖南省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学生手工类(陶瓷)作品11人次获奖,其中4人获一等奖

省级

湖南省教育厅

2019

株洲市文明风采大赛,学生手工类(陶瓷)作品获一等奖7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5

市级

株洲市教育局

2020

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学生厨房陶瓷液体盒项目获株洲市一等奖

市级

株洲市教育局

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学生厨房陶瓷液体盒项目获湖南省三等奖

省级

湖南省教育厅

株洲市技能天下陶瓷成型工(手工拉坯)比赛,学生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

市级

株洲市委、市政府

贺岁牛瓷青年创新设计大赛,学生获优胜奖3个。

省级

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等

2021

株洲市文明风采大赛,学生获1个二等奖

市级

株洲市教育局

 

2)教学资源,专业内涵显著提升

充分发挥产业人才资源优势,完善了项目化教学体系。在企业大师的引领下,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教学体系。注重数字化资源建设,丰富了专业教学素材库,将专业3门核心课程建成网络学习课程,建设了陶瓷工艺大师空间。

 

 

 

4.陶瓷工艺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化教材及实训项目统计表

序号

项目化教材

项目数

任务数

实施途径

企业负责任务数

学校负责任务数

1

《陶瓷彩绘技术》

6

38

26

12

2

《陶瓷成型技术》

6

32

20

12

3

《陶瓷烧成技术》

2

12

12

 

4

《陶瓷造型设计》

3

26

18

8

5

《中国画》

2

10

 

10

6

《素描》

3

16

 

16

7

《白描》

3

25

10

15

8

《陶瓷装饰技法》

3

28

10

18

9

《釉下五彩美术基础》

3

20

 

20

10

《釉下五彩实训基础》

3

30

24

6

合计

34

237

120

117

 

3)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教师(师傅)互聘互培、双向挂职锻炼,打造了一支大师领衔、专兼结合双导师精英团队。在校企双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下,双导师团队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承接了企业陶瓷花面设计、醴陵双十佳奖杯设计与创作、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陶瓷体验馆展会设计、醴陵中医院二十四节气养生瓷板画设计与创作等项目,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能力竞赛15人次获奖、专业技能竞赛9人次获奖、作品创作大赛9人次获奖;丁佳富2018年获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2019年获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杰出贡献奖;朱虹2018年获评湖南省陶瓷行业技能能手;林彩霞2019年获评株洲工匠。

5.专业教师部分成果统计表

时间

获奖内容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2017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学设计比赛,瞿蓓、黄小芳老师获2个三等奖

省级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

湖南省陶瓷书法作品大赛,佳富、骆焱莎老师获2个铜奖

省级

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

2018

朱虹老师获评湖南省陶瓷行业技能能手

省级

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

湖南省女陶艺家原创作品大赛,3名老师获铜奖

省级

湖南省女陶艺家协会

株洲市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竞赛,2名老师分获一、二等奖

市级

株洲市教育局

丁佳富老师获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

国家级

中华职业教育社

2019

丁佳富老师获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杰出贡献奖

国家级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邓龙老师获全国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

国家级

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

林彩霞老师获“2019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展品大赛铜奖

省级

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

林彩霞老师获株洲市技能天下第一名、株洲工匠、株洲市技术能手、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教练员等6项荣誉称号

市级

株洲市技能天下职业技能网络直播大赛组织委员会

彭水根老师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国家级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20

廖维老师获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

省级

湖南省教育厅

科院杯湖南省陶瓷装饰职业技能大赛,林彩霞老师获金奖

省级

湖南省陶瓷艺术家协会

贺岁牛瓷青年创新设计大赛,老师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胜奖1个。

省级

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等

2021

陶瓷工艺组获湖南省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

省级

湖南省教育厅

 

3.推广

1)校内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我校陶瓷专业继续有效推行,并已辐射到学校烟花爆竹生产与管理、平面设计及机械制造等专业,取得了可喜成效。

烟花爆竹生产与管理专业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解决了专业教学资源不足、师资不足、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平面设计专业探索实施以工作室为平台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育人质量持续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2)校外

一是通过省、市各级活动交流等机会,向省内其他职业院校推广学徒制改革经验和做法。近两年,先后有20多家学校、行业来校参观交流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

二是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对学徒制培养成果进行报道。湖南日报、株洲日报等媒体多次对我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进行了报道。

2019年,校长徐峰撰写的推介我校现代学徒制育人理念的文章《我的职教内功心法—“产教融合新探索》发表于《湖南教育》20197A版;2020年,《聚焦陶瓷花炮产业,四共深化产教融合》获评株洲市十大优秀教育改革创新项目2020年,我校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校校合作,开办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五年制高职班,探究实施现代学徒制双导师人才培养;2021年,我校与渌江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合作,指导渌职开设陶瓷工艺专业,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三、成果的特色和创新

(一)成果的特色

1.大师领衔专业人才培养,让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更加紧密,让人才培养方向更精准。

2.“双身份”“双导师育人机制,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让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本质要求得以解决,学生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明显提升,抓实了对口升学及高品质就业,实现升学有路,就业有门

3.“双主体”“双投入培养模式,让产教融合更紧密,让学生实战练习的条件更充足,让教学过程完全基于企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实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技能创造财富,激活企业、学生潜在动力。

(二)成果的创新

1.理论创新:

1)探索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开设大师领衔试点班、实施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搭建拜师学艺平台,大师领衔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将学徒制四双机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一体化育人。

2)完善了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对接市场、对接产业,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特色校本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形成了项目化教学体系;校企共同开展实习实训管理及评价,形成了企业化实训体系。

3)建立了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学徒培养全过程,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建立了学徒制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有效开展模块课程和双导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建立了学徒制校企互动交流机制,校企定期协商解决学徒制培养中的问题。

2.实践创新:

1领衔式授艺,创新发挥企业导师独特的专业优势。

通过大师领衔”“双导师优势互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得到全面、有效实施;搭建拜师学艺平台,让传统性很强的醴陵釉下五彩非遗工艺通过收徒授艺形式开展专业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徒的学习积极性,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2分段式培养,创新发挥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

紧密对接陶瓷产业高素质人才需求,实施“1.5+1+0.5分段式教学,学生分时段在学校及企业交替学习,落实四双共振育人模式,尤其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逐步形成尽职尽责的职业状态、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和创新创业的职业精神。

3项目化实践,创新发挥市场价值的激励优势。

构建了产品导向,项目递进的课程教学模式,将企业订单作为教学项目,参与生产性实战,常态化开展陶瓷作品展销,全面增强学生市场意识、工匠精神;发挥四双共振育人作用,师生共同承接产品研发设计任务,以市场反响来评价专业教学水平,极大增强了师生的产品意识和专业自信,扩大了社会影响。

(三)社会反响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产教融合,加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广泛交流,提升了学校专业影响力,深受社会好评。

1.文化传承。作为株洲市社科普基地、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术传承基地,学校定期对外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学生充当陶艺小老师对外推广醴陵陶瓷文化,成为学校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的靓丽风景;

2.行业交流。发挥市场价值激励优势,以产品为导向,开展项目化实践教学,师生的市场意识、产品意识明显提升。通过参与瓷博会”“三创节”“淘陶集等活动,加强行业交流,师生作品获好评,擦亮了专业品牌;

3.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双向培养,打造了一支大师领衔双导师精英团队,培养了7名醴陵科技服务团专家,开展对外专业技术推广应用和指导;开展了企业帮扶年系列活动,加强技术交流;校企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承接了社会各类陶瓷作品设计与创作,创造了效益;

4.社会服务。发挥陶瓷工艺专业师生资源优势,承担了每年瓷博会陶瓷体验志愿服务,承办了2019年、2021年醴陵市双十佳评选活动,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5.国际交流。服务一带一路20182019连续两年承办了湖南省商务厅主办的援非陶瓷制作培训项目,校企联合组成专家培训团远赴塞拉利昂开展制陶技术培训,深受好评。

 

四、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之处

(一)成果需完善之处

1.分段递进的三段式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校中厂开展工学交替比较好落实,合作企业在校外,且离校有一定距离(如新世纪陶瓷,距离学校有10公里),学生每周在企业实训3天,在学校学习2天,教学组织难度增大,也存在安全隐患。

2.招生招工一体化有待进一步研究。招生招工一体化能规范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但工作难推进,签订的生、企、校三方协议对于学生的约束性有限。

3.推广力度不够。我校有13个专业,现只在花炮、平面设计及机械制造专业推广而获得成效,没有辐射到其他专业。

(二)成果完善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分段递进的育人模式。一是在遴选企业方面,我校位于工业园区,可就近原则选择合作企业,如醴泉窑艺、振美、华联红官窑等,离校都在1公里左右;二是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模块、分项目进行专业教学,将理论和综合实践学习时间分段,采取学校学习2周、企业实训3之类的模式,将学习相对集中,降低教学组织难度。

2.改变招生招工一体化思路,先校企合作宣传发动,把学生招进来,共同培养。再根据学生专业成长,企业提供的岗位及待遇,在双导师的引导下,进行学生实习就业分配等。特别是作为中职生,近年升学比例都超过了60%,引导学生对口升学,学成回来建设家乡,也成了双导师的重要工作。

3.进一步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实践示范、交流指导,将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推广到学校所有专业。